本篇文章1355字,讀完約3分鐘
腹主動脈是人體最粗的動脈,當動脈壁出現退行性病變時,會在血壓的影響下逐漸擴張,像吹氣球一樣越來越大,最終形成“不定時炸彈”動脈瘤。大多數動脈瘤沒有明顯癥狀,很容易被人忽視,然而一旦動脈瘤破裂,會在短時間內大量失血,死亡率非常高。
近日,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(以下簡稱河科大一附院)景華院區血管外科通過腔內隔絕術,成功幫助一名復雜腹主動脈瘤患者解除體內潛藏的“炸彈”。該手術的完成,標志著河科大一附院血管外科手術技術又實現了新的突破。
半個月前,張阿姨(化名)在體檢時發現體內潛藏腹主動脈瘤,為求進一步治療來到河科大一附院景華院區血管外科就診。完善相關檢查后,科室副主任(主持工作)申東彥發現張阿姨的病情十分復雜,不僅腹主動脈瘤較大(直徑約7cm,長約22cm),而且瘤頸嚴重扭曲,同時合并雙側髂總動脈瘤、左側髂內動脈瘤。也就是說,在張阿姨病變的腹主動脈瘤處,左右各“附帶”髂總動脈瘤和左側髂內動脈瘤,這4個動脈瘤都需要手術處理,且其中的右側髂總動脈瘤累及髂內動脈開口處。因4個動脈瘤都有隨時破裂的風險,手術不僅需要考慮如何完全封堵隔絕四個動脈瘤,還需要考慮右側髂內動脈如何保留重建的問題。
血管外科診療團隊綜合評估了張阿姨年齡、瘤體解剖特點等因素,認為其腹主動脈瘤累及雙髂血管均呈瘤樣擴張,為減少術后并發癥,保障盆腔臟器及臀部肌肉血液供應,既要完全隔絕4個動脈瘤,又要保留髂內動脈血供。經過一系列的精心準備后,診療團隊決定為其行腹主動脈及雙髂動脈覆膜支架腔內隔絕術、右側髂內動脈IBD重建術(髂內動脈分支支架技術),不放棄任何一條血管,力爭圓滿解決腹主動脈和雙髂動脈、髂內動脈瘤問題,在“拆彈”的同時盡可能地保留張阿姨的正常功能。
手術需要經大腿根部的兩個穿刺點進入動脈內部,通過釋放特制的覆膜支架將腹主動脈瘤、雙髂動脈瘤、髂內動脈瘤在血管內隔絕修復,從而達到治愈動脈瘤的目的。雖然手術創傷小,但是4個動脈瘤大小不一,手術難度非常高,對主刀醫生和團隊配合有著非常高的要求。
術前、術后對比圖
手術由申東彥主刀,醫師吳延慶、吳海濤共同參與。在麻醉科、手術部和影像中心醫護人員的配合下,歷時6小時,手術團隊克服了瘤頸嚴重扭曲、入路血管扭曲等重重困難,順利完成手術。術后復查支架位置精準,血流通暢,血管形態良好,無各型內漏,右側髂內動脈完整保留。張阿姨無不適癥狀,術后第二天就正常下地活動,目前已康復出院。
申東彥表示,腹主動脈瘤多見于合并長期高血壓的老年患者。常見的癥狀是腹部疼痛或因動脈瘤導致的壓迫癥狀,包括胃腸道癥狀、泌尿系梗阻癥狀等。一旦腹主動脈瘤發生破裂,高速高壓的動脈血立即噴射入腹腔,在短短幾分鐘內患者失血可達數千毫升,隨即出現休克,繼而死亡。因此,腹主動脈瘤防治的關鍵是早發現早治療。
專家名片
申東彥 副主任醫師
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管外科副主任(主持工作)
門診時間:開元院區周一上午
景華院區周二上午
擅長:運用各種開放手術及腔內介入技術治療多種周圍血管疾病,如腹主動脈瘤、胸主動脈夾層、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、鎖骨下動脈及腎動脈狹窄、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。在顱外段頸動脈狹窄性疾病的早期干預預防腦卒中方面,在醫院率先開展了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及支架置入術。
(謝雅敏 肖利珍 張靜)
標題:腹中潛藏4個動脈瘤 專家微創巧拆除
地址:http://www.jiechaer.com/lyjj/41127.html